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博天堂最新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0-10-09 21:47
分享到 打印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题:坝上小村庄 阔步奔小康——河北张北县德胜村脱贫调查

特约调研组

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是冀蒙交界、坝上草原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有443户1176人。村民世代以农牧为业,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贫困,像一座大山,压在村民心头,横亘在奔小康的路上。

2017年1月24日,农历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冒着四九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总书记强调,要下好“精准”这盘棋,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总书记的到来,犹如浩荡春风吹进了德胜村。全村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以饱满的激情开展脱贫攻坚战,3年多时间让村庄褪去旧貌、换了新颜。最近我们来到这里,完全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民居拔地而起,光伏板向阳而立,马铃薯育种大棚里村民们正在准备收获……2019年底,全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12户445人降至1户2人,贫困发生率由37.8%降至0.17%,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00元,村集体收入实现133万元。

1.jpg

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在家中进行春节装饰。摄于2018年2月。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产业闯出新路子

过去,德胜村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集体经济“一片空白”。总书记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这给德胜村指明了脱贫方向。

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总书记来德胜村那天我彻夜未眠,仔细盘算一下,德胜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光照条件,紧临全国闻名的‘草原天路’,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过去一直受穷,主要是没有利用好资源,没有与市场对接。”他和村“两委”其他成员研究形成共识:要摆脱贫困,就必须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在发展新产业上做文章。

3年多来,在各方面支持帮助下,德胜村打出了一套整合土地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对接市场资源的“组合拳”,形成了以设施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3个“增收法宝”为基础的产业扶贫格局。

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坝上地区气候冷凉,适宜马铃薯育种。德胜村有马铃薯育种传统,但长期只有少数掌握技术的村民做,没有形成规模。几年前,村里引进一家农业公司示范种植马铃薯原种,品质好、效益高,总书记考察时称赞“小土豆做出大产业”。这让村民们深受鼓舞,大家下决心把马铃薯育种发展成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当年开春后,村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村合作社流转300亩地,建起280个育种大棚,村民以每棚1000元的价格承租,贫困户优先租用。周边的种业公司和科研单位提供优惠种苗和免费技术指导,德胜村的马铃薯育种产业就这样有了起色。由于缺乏繁育经验,遭遇市场价格波动,当年的马铃薯原种一度面临滞销风险。后来虽然只有微利,但村民们在种植技术、营销理念方面获得了宝贵经验,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增强了发展信心。

2018年,合作社引入企业进行订单生产、保底收购,对接了销售网络,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村里为马铃薯原种注册的“御富德胜”商标,获得国家绿色认证,还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2019年,村里有近180户承包了大棚,每个大棚每年产出种薯14万粒以上、纯收入2万多元。总书记看望过的贫困户徐海成家,2019年马铃薯育种收入近6万元。靠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对接市场,德胜村的马铃薯原种繁育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年初,280个大棚被村民抢租一空。

2.jpg

技术人员在张北县德胜村无菌育种室内察看马铃薯瓶苗长势。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光伏电站成了“铁杆庄稼”。德胜村海拔1400米,干旱少雨,年均日照3000多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争取多方支持,2017年建起两座共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3年来,电站共收益210多万元,主要用于支付扶贫公益岗位工资、给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发放特困救助、增加村集体收入。2017年4月,通过流转村里2600多亩荒山荒坡、草地等闲散土地,引进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一座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电站,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中药材和苜蓿。村民从中可以得到“两金”:一是每年每亩平均400元的土地租金,140多户受益;二是设备维护、除草、打药的务工薪金。就这样,德胜村的光伏电站从政府投资到引进市场主体,从单一发电到农光互补,发展成了一个新型扶贫产业。

乡村旅游交出可喜成绩单。德胜村南距坝上“草原天路”18公里,北距张北草原音乐节举办地10公里,附近还有古长城、元中都遗址、滑雪场等景区和设施,一年有380多万人来周边旅游。过去,村里环境脏乱不堪、房屋低矮破旧,路过的游客不会驻足停留。2017年,村里引入旅游公司统一规划建设了139套以二层小楼为主的新民居,同时投资建设了46套精品民宿,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硬件设施和条件。2018年村民入住新居,王登云第一个把自家空余房间挂到网上搞起了民宿,3个月收入2万元,一下带起了十几户办民宿。2019年,村里筹资铺设了水泥路,打通与“草原天路”的连接线,吸引游客5万人次。入驻村里的旅游公司对有意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开展房屋托管,对外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同时加入薯种繁育展示、水果蔬菜采摘、民俗风情体验等乡村旅游元素。市场和资源的有效对接,让村民们信心满满,大家决心要把德胜村打造成“京北最美民宿村”。

新环境激发新活力

几年来,德胜村在抓产业增收的同时,下了很大决心抓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如今漫步村中,白墙灰瓦、路阔景美,已经从破旧小村变成美丽乡村,村民的精气神大大提升。

建起新民居。昔日村民以土坯房为主,人畜共院。2017年以来,村里采取企业代建、以地补偿、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拆除两个自然村,统一规划建设了新村。2018年,第一批96户村民住进了楼上楼下、宽带电话的新居。今年10月,第二批40多户也将搬入新居。面对极大改善的居住环境,村民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真不敢相信新房盖得像城里一样好。”年过七旬的张桂林在外打工20多年后,回到村里住进新房,遂了回乡安度晚年的心愿。他说:“当年是穷得没办法离开的,现在是奔着好日子回来的。”

3.jpg

脱贫前的张北县德胜村一户民居。摄于2018年10月。新华社发

打造新环境。昔日的德胜村,只有一条硬化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如今,村里的道路已全部硬化,安装了291盏路灯,新建了地下给排水管道,还建了幼儿园、幸福互助院、文化广场和具有民俗特色的戏台。村民家家户户安装了热水器,旱厕改成水冲厕所。提起村庄的变化,大家最愿意用生活中的细节作对比。村民徐海忠说,过去德胜村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长筒胶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现在,他的长筒胶靴已经放在角落里几年没派上用场了。

焕发新活力。这几年,德胜村最直观的变化是村容村貌,最可喜的变化是人们的精气神。在村广场上,“感恩总书记”、“感谢党中央”的大红中国结彩灯分列两旁,醒目耀眼。在村民心里,总书记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更带来了脱贫的信心和动力。如今,村民都信一个理儿——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才光荣。总书记看望过的困难群众徐万家的油炸“开口笑”卖得挺火,加上承包种薯大棚,家庭收入从2016年的3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5万元。徐万说,为了记住习近平总书记来的这一天,老伴特地将2017年1月24日这一页日历塑封起来,好好保存着。村广场舞队的闫进荣说,过去村里一到冬天,“男人晒暖暖,女人挂纸牌”,现在这种现象基本没有了,大家都在忙着脱贫致富,比学赶帮。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村发展,为德胜村聚拢了更多人气,带来了更大希望。今年,村民为抗疫自发捐款14000多元。

新班子干出新气象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总书记考察德胜村时的这番嘱托,化为了德胜村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实际行动。

4.jpg

现在的张北县德胜村村貌。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一道,精准制定脱贫攻坚思路举措,争取项目、引进企业、联系市场,带着群众闯出产业发展新路子。2018年换届后,村“两委”成员由4人增加到8人,力量充实了,干劲更大了。马铃薯育种“土专家”刘桂荣成为村班子成员后,不辞辛苦奔波在各个大棚之间,无私传授马铃薯原种繁育技术。有30多年党龄的杨凯,带头租大棚、学技术,还帮助多名村民实现增收。在旧村拆迁时,为了做通一户村民的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跑了30多趟。他们一心一意谋脱贫,遇上困难不退缩,碰到利益不争抢,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

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说:“2017年总书记的到来,充分激发了德胜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几年下来,德胜村已形成自主脱贫、齐心致富的好氛围,贫困户变成‘小康户’、贫困村成了‘百万村’。”地里的变化、村里的变化、心里的变化,让村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德胜村必将出现在美丽的坝上草原。大家都说:“盼着总书记能再来德胜村,看看俺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