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博天堂最新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0-10-09 21:37
分享到 打印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百果园里幸福长——湖南凤凰县菖蒲塘村脱贫调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精心谋划脱贫工作并躬身践行,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深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

这些贫困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经验可以继续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去年9月,新华社邀请有关方面组成特约调研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进行了调研,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栏目陆续播发了一组稿件,引起社会公众的热烈反响。

在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目标任务即将实现之际,特约调研组再度探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部分贫困村,新华社从10月1日起将陆续播发9篇稿件,与读者共同见证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特约调研组

1.jpg

凤凰县菖蒲塘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菖蒲塘村位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廖家桥镇,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村660户3355人中,有贫困户204户673人,贫困发生率20%。山多、地少、水缺、路烂,曾是这个偏僻山村的真实写照。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菖蒲塘村考察调研,了解村里围绕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产业的情况,强调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

6年多来,菖蒲塘人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发展壮大果业为依托,走上了一条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新路子。2016年,菖蒲塘村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19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6%。

2.jpg

现在的凤凰县菖蒲塘村一角。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金秋时节,我们来到菖蒲塘,仿佛走进了百果园,猕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着一片,随着山势铺开,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农房点缀其中。

新农村宜居幸福

这几年,村里以完善设施、整治环境为抓手,改变村容村貌,培育乡风民风,昔日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变为舒适宜居的幸福家园。

3.jpg

脱贫前凤凰县菖蒲塘村一角。摄于2014年7月。新华社发

生活设施齐全了。以前的菖蒲塘,全是土路,村民出行困难。村里像样的房子不多,还有50多户住的是危房。遇到干旱天,村民要到十几里外的山洞挑水吃。如今,村组路全部硬化,90%以上的人家是两层小楼房。自来水由城镇管网统一供应,水质安全有保障。村里文体活动广场、妇女儿童之家、便民超市一应俱全。

人居环境优美了。以前村民生活习惯差,厕所臭味大,污水满地流,垃圾随风刮,房前屋后脏乱差。如今,村里的旱厕全部进行了卫生改造,生活污水入管统一排放,垃圾有专人清运。村民们生态环境意识强了,纷纷利用房前、屋后、路边的空闲地栽花种树,使得村庄同周围的果园、山丘融为一体。

4.jpg

现在的凤凰县菖蒲塘村村貌。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村民精气神足了。村民们自发组建表演队,农闲时节排练,节日集体表演,还经常被邀请到周边乡镇参加晚会。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协会,开展“最美平安家庭”、“十佳致富能手”等评选,将传统美德、法律知识、村规民约等融入村民生活。这几年,村民纠纷没了踪影,治安案件没发生过一起。村民们说,村子最大的变化,不只是钱挣得多了,更是精气神足了。

今昔对比,村民们感叹这样的好日子做梦都没想到。情到深处,65岁老人洪兴秀即兴唱了起来:“条条大路通,碧绿果园兴,感谢共产党,盼来新生活,祝福明天美,甜蜜更悠长。”

新果业富裕一方

5.jpg

游客在凤凰县菖蒲塘村飞水谷景区瀑布游玩。摄于2014年8月。新华社发

总书记来村考察时,村里有些群众已经靠种猕猴桃、柚子致富了,但大部分村民还是心动却不敢行动,担心种水果多了卖不掉。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村里推动果业发展努力在特色上做文章,并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整合果业资源。凤凰县委认为,把传统果业做成现代产业,必须用全产业链思维来谋划推动。为此,2016年决定将老菖蒲塘村与周边3个村合并,组成新的菖蒲塘村,老菖蒲塘村技术见长,长坳村土地资源充裕,马王塘村适宜培育果苗,樱桃坳村有水果加工厂,合并后可以联手发展、优势互补。这关键的一步,为村里产业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二是着力做大做优。做大,就是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苗木和水泥杆等,鼓励村民扩大种植面积。现在,种植面积已经从2013年的1750多亩增加到5800多亩,不仅用足了村里的地,还在外租“飞地”390亩。做优,就是不断优化品种,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注册统一品牌,以此提升果质、增强市场竞争力。2019年,全村果业产值实现2656万元,人均增收8750元。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发挥技术优势,培育销售苗木,向前端延伸。村里的猕猴桃品种多、品质高,使用砧木嫁接技术培育出的苗木深受市场青睐。2019年,全村销售苗木540多万株,创收1020万元。另一方面,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果品深加工,既提升果业附加值,又带动村民就业,向后端延伸。在收果高峰期,光削果皮每天用工就超过400人。此外,还借力“凤凰古城”品牌效应,打造飞水谷景区,发展农业休闲体验游。2019年,带动农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80多万元。

村民王邦忠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外打工,2013年回老家恰好遇到总书记来调研。受此鼓舞,他当时就决定回乡发展。如今,王邦忠家种了5亩红心猕猴桃,去年卖水果就收入18万元。

新农民奋发有为

菖蒲塘村在脱贫攻坚中,很重视培训农民。他们的培训聚焦果业、持续发力,几年下来,把一群庄稼人变成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里的农民爱学习。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村里几乎所有劳动力都参加技术培训。谁家的技术好,谁家的果子就好,就能卖出好价钱。明白了“知识就是金钱”的道理,村民们学习的劲头一个比一个高。前几年搞培训,50个名额能来20人就不错了,现在满员、超员是常态。说到学习,62岁的村民丁志和给我们展示了他的读书笔记,最新的记录是“分享经济,就是粉丝经济,粉丝越多,潜在客户越多……”他觉得,种果树、卖果子都需要理论指导,不能打到哪算哪。

这里有群“土专家”、“田秀才”。村里发展果业有基础,主要得益于当年村里出了几位技术能人。明确特色果业的发展方向后,村里同省农科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加大“土专家”、“田秀才”培养力度。现在,全村有2户省级科技示范户、1户州级科技示范户、10户县级科技示范户,21名中级农技师、48名初级农技师,他们不仅给本村果农提供指导,还为周边村镇果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技术带头人田茂华说,市场需求在变,气候土壤也在变,只有用足科技、以变应变,产业才可持续。

这里有个“女子嫁接队”。外地客户买了村里的果苗,就需要嫁接等技术服务,“女子嫁接队”应运而生。与男劳力相比,她们心细手巧,不仅嫁接速度快,而且苗木成活率高。短短几年时间,队伍由16人壮大到247人,服务范围也从附近乡镇拓展到周边好几个省市。2019年,队伍创收889万元,人均3.6万元,个个都是致富能手。

这里有支“电商青年军”。销售是果业的关键点,也曾是菖蒲塘人的头疼事。以前卖水果,主要靠客商上门收,有的挑三拣四不说,还随意压价。如今,村里的水果三成走电商、四成卖游客,剩下的三成才是上门收购。这个变化,主要得益于村里的“电商青年军”:50多名年轻人,不仅通过网络卖水果、土特产,还搞网络直播,从剪枝、授粉,到采摘、装盒,全过程呈现,“好品质让人看见,自然就不愁卖”。对于做电商,“80后”向黎黎有着自己的理解:“让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既富裕村民,更造福消费者,我想做个有情怀的新农民。”

党建引领新“三农”

脱贫攻坚以来,菖蒲塘村党委及时创新党建方式,狠抓政策落实,用实干苦干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党员、干部带头扛起了责任。

这几年,村党委以脱贫攻坚战场为考场,把表现突出的种养大户发展为党员,以提升基层组织能力。2017年,村党委换届,新班子里多数是致富能人、技术能手,近一半是大学生。他们人人都能讲清扶贫政策,个个都有示范带动本领,群众信任他们,参与村里事务更积极了。

围绕脱贫致富,村里成立了学习互助、产业互助、乡风互助、邻里互助、绿色互助5大类102个小组,组长全部由党员、产业大户、致富能人担任。到2019年底,全村109户357人通过产业互助摘掉了穷帽子。贫困户张湘玲是产业互助对象,在党员田茂燕帮助下,她开始试种水果,去年收入近3万元。她高兴地说:“多亏了大伙的帮助,生活终于有了希望!”

山还是那座山,新添了百果绕青山;人还是那些人,却是新时代新农民。菖蒲塘人相信,他们用心栽下的每一棵果树,都会迎来硕果满枝的日子。只要坚持用勤劳和汗水浇灌,他们就一定能从百果园里收获更多的幸福!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