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之江苏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博天堂最新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0-11-14 18:37
分享到 打印

人民网记者 孝金波

“这个纠纷我们在一年半中至少调解了十六次,这还只是算约了镇司法所、村委、当事双方代表等的‘大数’,至于面谈、通话等其他沟通方式,不计其数。总之,就是一个关键,依法用情用心调解,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努力达成调解共识。”说起化解矛盾,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马鞍村“老沈工作室”的沈忠良颇有心得。乡村纠纷怎样依法调解?法治如何护航乡村经济发展壮大?在 “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中,记者感受到江苏在“最后一公里”为民解忧、助力经济发展的成效。

化解纠纷 将法律服务送到“指尖”

八仙桌,长条凳,一杯茶,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家常、话村务、提建议,村干部也在这里宣传政策、调解纠纷、听取民意。

“民生茶社”起源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通过收集社情民意,开展议事协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广大村民在民主自治中的主体作用。在岑村村,记者看到,“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门口放置了“民生茶社”“青年茶社”“援法议事厅”等牌子,室内墙壁上挂着巨幅的“议事会员名册”,清晰展现各村民小组的负责人的博天堂开户网址的联系方式。

1.jpg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设置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人民网记者孝金波 摄)

武进区司法局局长薛健峰介绍,为进一步创新推广“民生茶社”这一法治乡村建设品牌,洛阳镇马鞍村把“民生茶社”与律师“法律顾问工作室”“老沈工作室”相结合,赋予“民生茶社”新的内涵,兼顾村民调解和企业维权,成为该村加快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有效探索,也是推动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有益尝试。

 

马鞍村将 “法律顾问工作室” “老沈工作室”结合为民解忧。(人民网记者孝金波 摄)

涉土地纠纷是乡村调解的“硬骨头”。2018年9月,随着《土地管理法》调整,常州市武进区马鞍村西黄村民小组向村里反映1999年以来与常意公司签订的租地协议中的付款应有所变动,但常意公司并不认可。如同本文开头沈忠良所介绍的,经过一年多来镇司法所、国土所及村委会、律师等多次耐心沟通调解,终于在2019年5月,促成了当事双方满意的结果。

如何从源头化解纠纷?常州市通过积极打通“最后一公里”,将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将知识送到指尖。通过新媒体的运用,在“法润民生”社群广泛开展“三节四时普法行” “以案释法基层行”“德法涵养文明 共建绿色生活”等法治宣传活动,促进村民知法守法用法。

护航营商环境 乡村经济绽放活力

马鞍村总人口2671人,暂住外来人员1700余人。2014年至今,随着马鞍村普及法律知识,事事讲法、件件依法、处处用法,用法治为区域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2017年,为了帮助常州市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马鞍村村委与驻村律师团队经过协商,主动来到合作社,帮助合作社与当地的农民洽谈,讲解果农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的经营法律风险提示等法律政策规定,消除了众多果农的疑虑。随后,马鞍村不断提供法律服务,明确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具体目标,合作社将有意愿的村民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建立起“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运作机制,积极为社员解决种植技术、果品质量、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如今常洛果品已经拥有322户社员。

5.jpg

“选择产品、填写重量、选定承诺、打印标签……”一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被打印出来,贴在产品外包装上,与消费者见面。在马鞍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服务站点,负责人介绍,通过依法依规管理,保障产品回溯、质量安全。

目前,马鞍村有大小企业52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2019年完成三业总产值11.5亿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6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3.6万元。

常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陈向群介绍,“常州市1020个村(社区)共配备了法律顾问539名,配备率100%。”通过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对部门和基层出台的重大决策实行“法律体检”,全面评估法律风险,协助依法处理涉法信访问题,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维护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构建法治秩序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老人有养老金,孩子有奖学金,村里提供免费的老年公寓,还额外报销一定比例的医药费。这就是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现状。“幸福生活是我们一代代人奋斗出来的。”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回忆过去,向记者展示着村民自治的新风貌。2008年2月,蒋巷村出台《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对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实施奖励。随后几年不断更新修订,出台多个版本,更新了环境保护、规范养殖等多个奖励内容。村民如果没有做到规定内容,那就会“错失”奖励。通过村规民约,村民精神风貌不断改进。蒋巷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玉英介绍,最新修订的《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中明确规定,村民要认真参与全村系列文明创评活动等,全村守法守纪、文明新风尚逐渐形成。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我们把法治乡村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提升网格化治理水平”,常熟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沈晓东表示。

 

6.jpg

苏州常熟市虞山镇大湖甸村的“24小时诚信自助专柜”,村民们自发在借还卡上记录。(人民网记者孝金波 摄)

记者从江苏省司法厅了解到,全省建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5个,省级创建率达45.6%。2万多个村(社区)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草案审核、备案登记、执行落实制度机制,通过推广“道德银行”“积分激励”,大力发展“新乡贤”“学法中心户”等社会组织,提高村(居)民自治能力。目前,全省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和议事协商模式,基层群众在参与基层法治实践过程中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