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博天堂最新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4 21:30
分享到 打印

  乡村治,百姓安。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区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通过法治赋能乡村治理,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据密云区司法局局长张连福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高岭镇石匣村等7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城子镇苍树会村等98个‘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达到30%。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全面增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密云提供了良好法治环境。”

  近日,记者走进依山傍水的密云乡村,撷取三个法治故事,管窥密云法治乡村建设。

  6月20日,“一村一所”的结对律师,从密云区苍术会村的法治宣传栏前走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亚新 摄

  退耕退养的“后半篇”文章

  “那时候玉米已经长到三四十厘米高了,虽然政府给了补偿,但是好端端的苗就这么铲了,我还是心疼得直哭。”时隔9年,再次回忆起2014年5月底退耕时的场景,密云区高岭镇石匣村村民李玉成还是一脸惋惜。

  石匣村位于密云水库北岸,地处水库一级保护区。为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政策要求在高程155米以下的库区土地2014年全面退出种植,2015年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全面退出养殖。

  石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宋宝君说:“我们村原来有8000多亩耕地,每年粮食产量1万多斤,村民养了10600多头牲畜,村民收入曾高居全镇第一。全面退耕退养后,只剩下700多亩地,村民们收入锐减,村庄发展陷入窘境。”

  宋宝君坐立难安,村民们更是想不通。李玉成说:“市里人要吃水,为什么我们山里人就不能种地养羊了?以前每年每家至少几万元收入,现在天都塌了,以后日子咋过?”

  宋宝君回忆,“那段日子是最艰难的。”除了给村民争取到种子和整理土地的补偿,他还带领村干部和调解委员会成员以及法律明白人,挨家挨户对群众进行规劝,不仅讲法律法规,还讲保水保生态的重要性。“首先从党员干部开始带头,逐户做工作,被骂几句就骂几句吧。”

  与此同时,村“两委”也及时调整村庄发展布局,一面将年轻劳动力输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另一面成立石匣碧水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里剩余的耕地,再联合周边4个村流转土地种植了1500亩有机甘薯,让剩余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一天有100元收入;另外还为村里争取了36个水库网格员岗位。渐渐地,石匣村人均收入重回全镇第一,真正做到了保水富民两不误。

  可到了2019年,石匣村的退养出现了反复,有7户村民圈养了牛羊猪鸡。“我们这里山高路远,买肉也不方便,我就养一点自家吃。”当时恰逢石匣村与密云区人民法院太师屯人民法庭支部共建,宋宝君找太师屯人民法庭副庭长王雪来给村民做工作。7户村民被请进了村委会会议室,王雪给他们讲,“你们2015年时签订了退养保证书,拿了退养补偿,当时卖牲畜的钱也揣钱包了。现在又复养,从合同法的角度说属于违约,一旦被起诉,不仅要追回退养补偿,还要承担违约责任,影响咱以后的生活。”三天后,7户村民把复养的牲畜都卖了。

  今年2月,石匣村与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签订“一村一所”帮扶协议,该所合伙人陈广贺律师出任石匣村法治村长。“我们所给石匣村等10个村派驻了法治村长,日常给村里提供法律帮扶,主要是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法律咨询、合同审核把关、矛盾纠纷化解;还提供消费帮扶,比如总所集团用水都用这里生产的不老村矿泉水,还向我们的法律顾问单位推介石匣甘薯、蘑菇、鸭梨等农产品。”陈广贺说。

  “我们密云有53万人口,律师才50来人,平均1万人合1个律师,根本不够用。”张连福告诉记者,“2022年,我们邀请首都121家律师事务所与密云330个行政村结成‘一村一所’帮扶对子,为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帮扶、消费帮扶和产业帮扶等服务。”

  一面被谢绝的锦旗

  “感谢你们,终于把我们被拖欠的工资给要回来了,我要给你们寄面锦旗!”前不久,密云区大城子镇司法所所长刁立军接到了千里之外的感谢电话。“你们农民工挣钱不容易,你在外地打工,就别再花钱为我们做锦旗了,还要搭快递费。如果你们能通过这件事提高法治意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打电话的是江苏籍农民工沈健。2022年9月至11月,沈健兄弟俩在大城子镇张泉村的一个民宿改造工程中做木工装修,与工程承包方负责人口头约定日工资为450元。后因与承包方负责人产生矛盾,沈健兄弟不辞而别离开北京去外地务工,尚有共计8550元工资没有结清。

  多次讨要无果后,今年2月,沈健尝试通过人民调解解决此事,但是张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调解成功,案件被上报至大城子镇司法所。刁立军添加了沈健微信后,了解到他们因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并未与承包方签订劳动合同,也无法提供工资单等证据,仅有与承包方负责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作凭证。

  刁立军等人前往张泉村了解沈健兄弟参与施工情况,并与承包方负责人沟通。该负责人对拖欠沈健兄弟8550元工资表示认可,但以二人未经公司同意、未完成工程便私自离开且存在施工质量问题为由拒付工资。

  司法所通过与沈健视频连线的方式,组织他们与现场的张泉村村干部、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负责人进行调解,提出由发包方在欠付工程款中代承包方先行支付沈健兄弟工资,但被承包方拒绝,并说如垫付就不承担工程的后期维修。调解不欢而散,案件陷入僵局。

  沈健兄弟深感苦闷无奈,刁立军安慰他们,“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微信聊天记录证明存在劳务关系,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们协调,维护你们的合法权益。”

  后来,刁立军邀请密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综合执法队出面,从劳动权益保障出发约谈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负责人。经过几番调解,4月10日,承包方终于同意由发包方先行垫付沈健兄弟欠薪,这笔钱后续可从未结工程款中扣除。当天下午,沈健兄弟便通过转账收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近年来,密云区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给17个镇公共法律服务站配备自助智能终端,来访当事人可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在线申请调解、预约公证、法律咨询等服务。投入200余万元为所有村配备顾问律师,实现一村一律师。投入400余万元为330个村法律服务室配备了电脑、网络等信息化设施,可随时为村民网络服务需求提供载体。

  6月20日,密云区苍术会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于龙(右三)在该村矛盾纠纷调解办公室内调解村民纠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亚新 摄

  阋墙兄弟不到一小时握手言和

  “老于你快来看看,郭家兄弟俩快要打起来了。”2021年7月的一天,大城子镇苍术会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法律明白人于龙接到报信后,急忙赶往现场。

  郭家兄弟俩因为早年的嫌隙,关系一直不太好。郭老大住前院,郭老二住后院,两家之间隔着一条2.5米宽的过道。前不久,郭老二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但因大门与过道有着30厘米高的落差,推车出入不太方便,于是郭老二在门前的过道上砌了一个1.5米宽的斜坡。这样一来郭老大不答应了,“你砌完坡后过道就剩一米了,一下雨水流直冲我家房子后墙,不仅潮湿还会泡坏墙。”“这过道是公共的,又不在你家院子里,我砌坡你管不着!”兄弟俩急赤白脸越吵火药味越浓。

  于龙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先把郭老二拉到一边做工作。“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住前院,雨水冲泡着你家房子后墙,你乐意吗?这两米五的过道里还有你哥家两尺宽的滴水,如果人家沿着滴水砌道墙,你出入就更不方便了。”看着郭老二面露愧色,于龙趁热打铁,“你们是亲兄弟,兄弟俩就得相互帮衬。如果这个疙瘩不解开,那以后就比仇人还仇人,你能保证以后就用不着你哥?这个坡你不要砌这么宽,砌四五十厘米宽,车也能推进去。”

  郭老二答应后,于龙又转头给郭老大说:“你兄弟知道自己错了,你当哥的大气点,我们一起帮他拆了坡重新砌,算是给他个台阶下。”没想到郭老大刚上手帮忙,郭老二便不好意思地说:“行了,行了,哥你歇着吧,我自己来。”不到一小时,于龙便让剑拔弩张的郭家兄弟俩握手言和,也消弭了多年的嫌隙。

  去年,苍术会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了20多起村民纠纷。“农村的纠纷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现矛盾后要及时调解,争取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龙告诉记者,“一次调解对我来说只是众多纠纷中的1%,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100%,事关他的切身利益,调解成功就意味着家庭的和谐稳定和村庄的稳定发展。所以,我愿意为当事人的1%,付出自己100%的努力,为群众疏通理解之河,架起公平之桥,铺好和谐之路。”

  于龙还是苍术会村村委会委员,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蔺占军说:“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我们村‘两委’干部首先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然后才有能力带动村民学法,村民学法、懂法之后,村里很多事干起来就顺畅多了。”

  密云区司法局副局长王蕾告诉记者,“密云区建立了一支由1036名村‘两委’干部等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449户,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培养各村民主法治创建和基层依法治理的生力军,并且实现了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一村一普法宣传队伍。”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网站地图